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自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席卷世界,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科学防控,共抗疫情,使得国内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现实素材。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特点、新变化,本文针对此,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和实施的有效路径。
一、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爱国热情较高,理性认识较少。学生普遍关心疫情的发展态势,对于中央政府采取的疫情防控举措普遍认同,对于“钟南山院士亲赴一线”“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方舱医院收治感染者”“城市解封”等身临其中的社会事件持续关注,表现出极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较强的历史责任感和大局意识,但对于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二)获取信息网络化、碎片化。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学生对政府门户网站和央视新闻、中央广播等主流媒体关注较少,更多的是通过手机浏览微博、刷朋友圈、看知乎、刷抖音等获取外界信息。互联网的信息面广、信息量巨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很多不良媒体用标题来博关注,用个别极端案例夸大事实赚流量,而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社会阅历不够,难以分辨真假信息,容易被谣言误导。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网络软件针对历史浏览记录分析用户个人喜好而推送信息,学生容易重复浏览同一类型的信息,视野受限,缺少多方比对,导致认知片面,想法单一。再者,网络信息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现,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遇到问题,多依赖百度、谷歌等搜索软件寻找答案,认知过程追求短平快,认为搜索结果“即真理、即事实”,获取信息越发扁平化,缺少主观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认知过程,导致思想认知缺乏深度,思辨能力欠缺,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三)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他们没有经历过1998年的抗洪、2003年的“非典”,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少心理建设和防御能力,心理应激反应较大。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状态,由校园学习变为居家学习,线下听课变为线上听课,学习和生活空间都受到限制,部分学生不适应,产生烦躁不安、厌学等情绪。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
(一)弘扬爱国主义,厚植家国情怀。面对困难,中华民族总能以非凡的凝聚力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以超乎寻常的智慧理清思路、找到解决方案,以奋勇拼搏的姿态唯实唯干、攻坚克难。强大的国力为我们战胜疫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则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要善于用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激励学生,用身边鲜活的抗“疫”素材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抗“疫”是人民群众人人参与的抗“疫”,是一个个家庭参与的抗“疫”;引导学生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连,激发其爱国之情、砥砺其爱国之志。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社会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展现出我国应对重大疫情风险考验的治理力。”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党中央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科研攻关、后勤、宣传等方面统一指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度;各级地方政府听从党中央指挥,纷纷响应,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形成合力。我们摆事实、列数据、讲道理、理思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坚定“四个自信”。
(三)提升网络素养,培养新时代网民。新时期,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除了线上听取专业知识,大学生课外使用互联网主要为休闲娱乐,互联网上大量的优质学习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很多错误观点和思想给青年带来负面影响。高校要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学生正确、合理、高效地使用互联网。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外界信息多加筛选和甄别,多阅读、勤反思,不轻易接受某种网络言论;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合理分配互联网使用时间,不沉迷网络;要加强网络道德培育,教育学生注重网络礼仪,不转发谣言,不恶意跟帖。
上一篇:在亲密关系里守住边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