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科学仪器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以安徽师范大学生

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师范大学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工作的相关部署,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2月上旬成立了线上教学工作组,制订疫期教学工作计划,针对不同性质课程选择授课方式,推出理论课和课程理论部分先行,实验、实习、见习等专业实践课先期准备,学生到校后方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总体构想,利用线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分层次、分类型、分步骤组织和开展线上教学。

本学期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有76门课程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约64名老师积极参与本学期线上教学工作。各课程的线上教学基本都在教学课表在原时间段内正常进行。各专业课老师在微信群、QQ群以课程群为单位,就前期线上建课、已开课程线上教学实施经验、不同类别课程的授课形式等情况,展开了充分交流,重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计划,引用中国大学MOOC、学银在线、超星学习通各平台上的国家优质慕课资源,开始组织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并通过QQ群直播、钉钉、腾讯视频、雨课堂等网络直播方式,获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一、学生人在线,心不在线

学生“在线”,并不一定“在学”。有部分学生对待网络课程的态度是不够端正的。在线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在家里边玩游戏边看剧边刷网课”的现象也是存在的[1]。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学院的老师们会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比如会课堂上采用学习通点名、作业和测试,在教课时,更要坚决摒弃长时间的单向灌输,可穿插视频、交互式问题及随堂测试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符合碎片化交互式学习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说到底,“课”,是言之果,教师要想通过语言在学生心里结出果子,就一定得先让自己的语言萌芽、抽叶、开花,带着声响与气味去影响学生[2]。

二、重点难点抓不住,教学效果较难把握

部分学生面临着在线学习的不适应现象。例如学生面对“不见面”的线上教学容易缺少热情、面对老师毫无波澜的语调,很容易抓不到学习重点,学习效率明显达不到班级面对面教学环境下的水平。另外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熟悉,加之人数较多,上课时可能还有不关麦克风的同学,导致杂音频出,都会影响教学效果[3]。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会将课前预习指导作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线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师们会定期发布相关的教学视频、课件PPT、随堂练习等教学资源,也会总结每一章节的重、难点来帮助学生强化和巩固学习内容。老师也会从自身找突破口,课程“细胞生物学”的任课教师邀请学生对其网课教学进行评价,总结不足和整改如下:第一,实时交流受限,今后可开通直播功能,鼓励同学们在QQ群内和学习通“讨论”栏里踊跃发言,不应该把用于互动的在线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主播”平台;第二,语速偏慢,声音较小,拟提高声音和语速;第三,鼠标指示不清,拟更换指示方式;第四,辅助视频没有与PPT衔接,拟重新编辑PPT,等等。

三、网络不稳定,声音卡顿引尴尬

师生对网课评价最低的就是网络平台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网络平台运行“卡顿”,也让“停课不停学”的良好愿景遭“卡”,让人们对线上教学的热情期待受阻,让众多人员所付出的辛勤努力遇冷[4]。生科院的老师们会采用QQ群视频、腾讯课堂授课等多种信息化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应对单一平台随时可能出现崩溃的问题,保证正常教学环节的实施。由于作者已经在开学前提前建立了课程的QQ群,因此可以直接利用QQ群的“分享屏幕”功能进行授课直播。

四、教师专业和心理素质面临考验

对于第一次接触在线教学的老师来说,不熟练的操作既是同学们眼里的“槽点”也是“萌点”。有的老师初次使用直播软件,讲了一节课才发现自己开了静音;有的老师不小心开了美颜功能,讲课到一半被家人打断;还有的老师每天定时在微信群里催交作业,自嘲像“客服机器人”[5]。生科院从学院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师三个层面,多次召开教学视频会议,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抓紧教学质量不放松,确保疫情期间学生有课可学、有师在教,努力实现延期不误教与学、线上不降量与质的本科教学目标。

五、实验和实习课程难开展

疫情期间,理论课还可以顺利开展,实验课和实习课程却面临挑战。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们排除万难,群策群力,想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如实验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实验教学,任课教师开展“抗疫宅在家,为家种盆花”的家庭园艺实践活动(线下),线上提交实践(实验)报告,返校后再完成余下的线下实验任务,广受学生好评。再如园艺专业的生产实习,采取把拟定课题的权利下放给每个导师,一个导师带十名学生,线上指导,线下采取自由分散型进行实习调查。比如我带的一组学生实习题目是“病虫害种类调查”,范围很宽泛,结合每个学生家里的环境特征可进行调整:如农村的同学可以前往稻田、麦田、油菜田等进行“田间病虫害种类调查”,而城里的同学可以前往森林公园等进行“城市公园病虫害种类调查”等。

上一篇:遗传两位编委研究成果同时入选年度中国生命科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