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
0 引言
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国内外高校一直致力于通识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改进。现代生命科学是通过探寻生命本质并揭示生命现象内在规律的学科,面向大学生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类课程是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深化课程改革中的首要任务,也为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主要介绍课程组在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在梳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发掘爱国主义和生命教育相关的思政素材,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以期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现代生命导论》课程教学中,在传递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启发青年学生深入理性思考、保持身心健康、获得成长正能量。
1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根据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大纲,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动物类群和动物行为学相关理论。本次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设计将立足上述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思路和实施路径如下:
1.1 结合课程教学要求,设置合理思政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我们将思政元素在动物类群部分插入,因此,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了解动物科学研究的历史和方法;了解动物类群及其系统分类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动物物种灭绝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伤害,以埃博拉等传染病的传播和防控为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保护野生动物对切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意识,树立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感。
1.2 精炼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思政融入点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埃博拉等传染病传播、防控的情况,我们发现可以从人类与动物以及大自然的关联性出发切入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和捕杀造成动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乃至消失。进而分析在人类历史上多次疫情中,疫情的发源和传播都与过度捕猎和食用蝙蝠、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具有密切关联,向学生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谨防病毒跨物种传播”的理念;并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1.3 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
1.3.1 基本思路
在系统介绍动物学基本理论基础上,以野生动物与人类关系为切入点,自然融入对人类历史上多次传染病疫情与野生动物的关联性分析,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1.3.2 教学方法及载体
本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具体教学方式、载体及措施如下:
(1)课前:分析思政目标,选择合适的思政切入点,上传教学资料。经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动物类群”知识点内进行拓展,从人类活动对动物和自然界的影响出发,引出对埃博拉等疫病的起源和传播都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分析,再过渡到人类的不当活动导致动物物种灭绝、自然平衡被打破的严峻现实,实现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合,避免了将思政内容生硬楔入课程的情况。分析结束后,教师更新教学课件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
(2)课中:网络课堂讲授、讨论。第一环节:理论知识解读,关键知识点列举如下:
①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和有关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②动物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描述法、综合比较法、实验论证法和多学科技术交叉法。
③动物学研究的历史:动物学发展史、中国的动物学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④动物类群及其系统分类:生物的分界,动物分类方法、等级、物种概念和典型代表。
在此环节中,基于OBE思想,以教师讲授为主,每个知识点讲授过程中穿插相关趣味知识问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能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难度。
第二环节:首先以qq群投票或直播语音抽问“大家知道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是哪天?”向思政元素过渡。根据调查结果随机询问学生,简单沟通学生生活中与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接触程度,初步掌握学生对野生动物的了解程度,为思政元素融入做好准备。
上一篇:《汉语主题词表》
下一篇:没有了